量子计算将改变世界。这项技术有望解决当前数字芯片根本无法企及的计算难题。相较于传统的二进制“黑白分明”逻辑,量子计算能够以更为细腻的方式处理数学问题,在“灰色地带”中得出更复杂的结论。因此,从密码学、基因工程,到金融规划与天气预测,几乎所有领域都将被量子计算颠覆。
然而,这项技术距离主流化仍然遥遥无期。当前,量子计算的研究人员仍在与噪音干扰、错误校正、量子位稳定性等核心问题作斗争。Nvidia(英伟达)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最近表示,实用的量子计算机大约还需要20年才能实现——而他有资格这么说,因为Nvidia正是数字系统与量子系统通信技术的领先开发者。
因此,目前我还无法挑出真正的量子计算“赢家”。像IonQ(NYSE: IONQ)与D-Wave Quantum Systems(NYSE: QBTS)这样的公司,也许有朝一日能成为量子系统的构建巨头,但它们的研究也可能因技术瓶颈或资金耗尽而止步不前。坦白说,我目前更倾向于后者的判断——悲观的结局或许更为现实。
不过,从长期投资角度来看,量子计算对于当今几家科技巨头而言,仍是一项极具潜力的业务。这些巨头拥有远超专业公司的人才、资本和工程实力,能够将量子计算作为一项“边缘探索”长期投入,直至行业成熟并带来可观收益。
除了前文提到的Nvidia(尽管该股目前估值偏高,暂不建议入场,除非价格大幅下修或其AI领先地位持续强化),我更看好IBM(NYSE: IBM)、亚马逊(NASDAQ: AMZN)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(NASDAQ: GOOG / GOOGL)这三家公司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布局。
Alphabet:目前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先者
Alphabet的核心业务家喻户晓——Google、YouTube、Android这些品牌本身就是现金机器。公司2024年营收高达3,500亿美元,其中用于研发的支出达493亿美元,自由现金流达728亿美元。Alphabet是我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会选择的“长期持有”股票。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它的量子计算进展。
Alphabet去年点燃了市场对量子计算的投资热情。你可能听说过Willow芯片:它在5分钟内完成了一项量子计算基准测试,而同样问题若用传统超级计算机,所需时间将超过宇宙的寿命——这个芯片正是Alphabet旗下Google Quantum AI团队的成果。Alphabet如今已是现代量子计算的思想引领者,我也看不出这一地位在未来有被撼动的迹象。
更重要的是,Alphabet的研发投入超过许多公司一整年的收入。即使目前量子计算仍只是“副业”,Alphabet也已将颠覆级的资源投入其中。IonQ与D-Wave并不是2024年量子计算投资热潮的引爆点,真正激起市场热情的,是Google,未来几年很可能还是它。我非常乐意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持有Alphabet的股份。
IBM:量子研究领域的老牌劲旅
在量子计算领域,Alphabet并非唯一重量级玩家。你对IBM的名字也不陌生——这家科技巨头已有百年历史,是推动计算机主机、个人电脑、AI概念、社会保障系统等诸多变革的重要力量。
IBM在量子计算方面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。它庞大的专利组合涵盖如何利用摄像头读取量子态、通过音频脉冲控制量子比特间的冲突、以及量子编译器的开发等关键技术。公司不仅自研量子芯片,还通过云计算平台对外提供访问服务。在迈向下一个技术里程碑的可能性上,IBM与Alphabet不相上下。
与此同时,IBM的AI业务也正展现出后发优势。在ChatGPT爆红之际,其他公司纷纷推出面向消费者的AI产品,而IBM选择专注企业级解决方案,直到其WatsonX生成式AI平台真正准备就绪。这一战略如今带来了可观的订单增长——WatsonX的订单额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30亿美元跃升至下一季度的50亿美元。随着量子计算市场逐步成熟,这将成为IBM股东的长期利好。
亚马逊:量子计算领域的“隐形黑马”
最后一位玩家也许会让你意外——亚马逊。尽管它以电商起家,如今又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,同时还涉足物流、基础设施服务等多个领域,但亚马逊确实也在开发自家的量子计算芯片,并通过Amazon Braket平台向客户提供商用服务。
亚马逊的财力可与Alphabet比肩——2024年营收达到6,380亿美元,自由现金流为362亿美元。虽然公司未单独披露研发支出,但其“技术与基础设施”一项在年报中达到885亿美元。只要高管团队仍认为量子计算具有长期商业价值,我相信亚马逊将持续投入,打造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这三家公司是目前量子计算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长期领跑者。值得一提的是,截至2025年4月10日,这三只股票均较历史高点下跌超过15%。其中亚马逊估值仍属合理,而IBM与Alphabet的估值甚至可以说是“便宜”。只要投资者聚焦这些真正的科技巨头,当前无疑是布局未来量子计算格局的良机。
文章作者:Anders Bylund@The Motley Fool
文章作者:投资之家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oneyhome.com/3513.html